机械工业指机器制造工业。机械工业素有“工业的心脏”之称。它是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也可说是一切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必须加速发展机械工业。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机械工业推进转型升级、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攻坚之年。
1-2月机械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1%,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1.49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的增幅提高0.47个百分点;完成销售收入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3.3%,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1.22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的增幅提高0.76个百分点;产品产销率为97.22%,比上年同期提高0.17个百分点。
在统计的120种主要产品中,产量同比增长的有73种,占60.8%,其中增幅超过2位数的产品有49种,占全部上报产品的40.83%。增幅较大的产品类别是饲料专用设备、铲土运输机械、压实机械、气体分离及液化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等,同比增幅均在1倍以上。玉米收获机械、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风机、气体压缩机、钢绞线、模具、工业链条金属集装箱等产品的增速均超过30%
从各行业看,除工程机械行业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2.59%外,其余行业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农机、仪表、石化通用、机床工具、电工电器、基础件、汽车、机械设备修理等行业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特别是占机械工业权重较大的汽车行业增速达15.84%,同比提高8.39个百分点。内燃机行业增幅最大,达18个百分点
机械工业在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之后,现已步入中速平稳增长的新阶段。但在外部约束因素依然较多、形势环境依然严峻的背景下,行业经济运行始终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坚持为保工业保全局做出贡献,实属不易。
主导产业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交替出现,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80年代及90年代初,进入前五位的行业主要是与满足居民的吃、穿相关联的行业,由于纺织业等行业出口大量增加,其在工业增加值中的位次和比重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居前列。
90年代中期,由于能源、原材料等产品出现短缺,相应的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家电产品发展迅速,1995年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地位快速上升,位居第六,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0%.2001年之后,进入前五位的行业就集中在重化工业以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方面,这些行业与居民消费结构向住、行等升级直接相关。
2000年之前,位居前五位行业的比重差距较大。例如,1986年第一位的纺织业与第五位的食品制造业相比,两者的比重差有5.78个百分点。而2003年最大与最小的比重差仅为2.61个百分点。
这就意味着在当前的新一轮高增长周期中,已经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和高增长产业群,而且高增长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增强(例如汽车、造船等产业对钢铁工业形成较大的需求),主导产业的群聚效应明显,不似以往主导产业相对单一的情况。
与日本等国重化工业时期的产业结构相比,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重化工业得到加快发展的同时,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新技术条件下的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跨越式发展性质。
(来自http://www.dgqhjc.com 更新于201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