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东莞群辉机床防护技术公司!
TEL:0769-81128827 | 手机版
  • 钢板防护罩
  • 风琴式防护罩
  • 机床防护罩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机床防护罩上海走高端装备制造路线
曾几何时,上海制造的产品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风靡全国、供不应求。上海牌手表、金星牌电视机、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回力牌球鞋……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曾代表了几代上海制造业的辉煌。但今天,这些产品已经离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大多已淡忘在岁月的记忆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从之前第二产业比重占优势,到目前逐渐转化为第三产业比重占上风,2011年起,上海市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58%。

  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再工业化”这个词在世界范围内被频频提及。许多发达国家意识到“去工业化”模式使得抗危机能力不足这一弱点充分暴露,因而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被提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议事日程上来。

  然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走的是高端路线,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是其投资的重点,这也就意味着当前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实际上也是在走一条经济转型之路,这给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诸多挑战与启示。

  由此,可以预见的是,包括智能制造技术装备在内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必然成为下一轮国际制造业竞争的焦点,也将成为上海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提升能级、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上海,要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继续保持优势,就必须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有所作为。

  事实上,重大装备制造是上海工业的传统,上海在装备制造领域拥有不少传统优势。比如,“十一五”期间,全国首台自主设计的二代改进型核电百万千瓦级蒸汽发生器、全国首套国产化率达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全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6兆瓦机舱,全国最长的风电复合材料叶片等都在上海诞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上海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比例仍然较低,高端技术和人才仍然缺乏。

  如今,我国十二五规划已经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在这场对高端装备制造业话语权的争夺中,临港产业园无疑是上海的“急先锋”和“主力军”。临港,正在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业区。“临港三十条”的出炉,也预示着上海再次不惜举全市之力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海纳国家最迫切需求的高端装备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入驻,全面推进的产城融合,使临港亦成为宜居福地,但归根结底,目标是为了促进上海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面对如此大面积的开发和投入,临港面临的挑战和压力着实很大,这是对临港和上海的考验。需要思考如何解决产出和投入的时间差问题,思考现有产业如何进一步突破问题。在现有政策落地执行数年后,是否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未来是不是还有更紧密的组合拳支持同样值得期待。

  期待有一天,再次谈及上海的制造业,就如金融业之于陆家嘴,现代服务业之于前滩,电子信息业之于金桥一般,临港将重塑“上海智造”的崭新形象。(记者 黄婷)

上海临港“智造城”:三年投资1000亿

  东京与横滨的关系,或许可以看做未来上海市中心区与临港新城发展的模板:两个地区紧密关联,但在产业结构上又互相错位。

  上海陆域去往东南方向的尽头,有一块内邻杭州湾、外眺东海的所在,这就是临港。曾经,这里是沉寂的荒滩海涂,“潮来一片汪洋,潮退一片芦苇”是它的写照;现在,滴水湖如鱼目般嵌于其间,雄踞东海之滨的临港正力争成为上海制造的新名片。近日,证券时报记者走进临港,探访在优惠政策背景下,临港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快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临港地区由主城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区5个功能区域组成,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浦东国际航空港的区位优势,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功能区。根据上海市政府规划,到2020年,临港地区要基本建成高端制造要素高度集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效联动的“智造城”,基本建成宜业宜居、产城融合的滨海新城。

  临港管委会综合计划办主任汤文侃表示,东京与横滨的关系,或许可以看做未来上海市中心区与临港新城发展的模板:两个地区紧密关联,但在产业结构上又互相错位。在上海市对临港地区中长期规划中明确,保留将来临港进一步体制调整的空间。

  上海市在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制和实现特殊政策”(“双特”政策)的三十条细则于今年2月底公布,三年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也已初步排定,临港正致力于成为研发创新能力强、高端制造业集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区。

  政策高地 成本洼地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认为,临港地区的开发在上海市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从长远看,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空间。去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在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制和实行特殊政策的意见》。“双特”政策的出台,为临港加快集聚高端制造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强化产城融合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临港到底“特”在哪里?汤文侃坦言,若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政策的优惠性,临港的双特政策或许比不过一些地、县一级的开发区,但是处在上海这么一个寸土寸金的国际化大都市,临港双特政策在包括产业发展扶持、土地政策、体制机制、人才奖励等方面的巨大倾斜力度,可谓独此一家。

  为细化临港双特政策,临港管委会今年又制定了三十条实施细则,简称“临港三十条”。有评论认为,临港三十条初看朴实无华,实际上条条是干货。比如第一条关于建立每年10亿元的产业专项发展资金,这是由临港管委会安排的5亿元和上海市级财政补贴的5亿元组成。

  可别小看上海市级补贴的5亿元。要知道,上海市级每年的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是50亿元,而上海去年的工业产值在3.3万亿左右。临港地区以600亿工业产值、占上海市2%的体量,享受了高达10%的产业补贴额度。

  对于企业家来说,临港吸引他们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土地成本。发展产业,土地是绕不开的问题。临港由滩涂造成,土地成本比上海其他地方低很多,又少去动迁费用和农田占补费等各项费用,较低的土地成本,使临港打造“产业高地、成本洼地”成为可能。

  财税政策上,临港也享受“特别待遇”。据临港管委会组织人事办公室副主任虞尧介绍,在临港315平方公里产生的地方财政税收,除上缴国家和上海市的之外,区级财税全留给临港。同时,从2013年开始,上海市把市得税收的部分以2011年为基数,超出该基数,再返还一半给临港,使临港真正有了财权。

  包括智能制造技术装备在内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必然成为下一轮国际制造业竞争的焦点,也将成为上海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提升能级、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上海,毫无疑问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上海曾经是中国的工业重镇,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稳坐在中国城市经济总量老大的位置。但是最近几年,它的经济增速开始放慢,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导致GDP增长速度下滑,这不仅是上海的问题,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城市面临的同样问题。人们开始思考,上海怎样在转型升级中形成更均衡的产业结构,“上海制造”亟待向“上海智造”迈出更有力度的步伐。

  曾几何时,上海制造的产品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风靡全国、供不应求。上海牌手表、金星牌电视机、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回力牌球鞋……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曾代表了几代上海制造业的辉煌。但今天,这些产品已经离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大多已淡忘在岁月的记忆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从之前第二产业比重占优势,到目前逐渐转化为第三产业比重占上风,2011年起,上海市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58%。

  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再工业化”这个词在世界范围内被频频提及。许多发达国家意识到“去工业化”模式使得抗危机能力不足这一弱点充分暴露,因而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被提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议事日程上来。

  然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走的是高端路线,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是其投资的重点,这也就意味着当前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实际上也是在走一条经济转型之路,这给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诸多挑战与启示。

  由此,可以预见的是,包括智能制造技术装备在内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必然成为下一轮国际制造业竞争的焦点,也将成为上海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提升能级、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上海,要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继续保持优势,就必须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有所作为。

  事实上,重大装备制造是上海工业的传统,上海在装备制造领域拥有不少传统优势。比如,“十一五”期间,全国首台自主设计的二代改进型核电百万千瓦级蒸汽发生器、全国首套国产化率达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全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6兆瓦机舱,全国最长的风电复合材料叶片等都在上海诞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上海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比例仍然较低,高端技术和人才仍然缺乏。

  如今,我国十二五规划已经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在这场对高端装备制造业话语权的争夺中,临港产业园无疑是上海的“急先锋”和“主力军”。临港,正在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业区。“临港三十条”的出炉,也预示着上海再次不惜举全市之力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海纳国家最迫切需求的高端装备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入驻,全面推进的产城融合,使临港亦成为宜居福地,但归根结底,目标是为了促进上海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面对如此大面积的开发和投入,临港面临的挑战和压力着实很大,这是对临港和上海的考验。需要思考如何解决产出和投入的时间差问题,思考现有产业如何进一步突破问题。在现有政策落地执行数年后,是否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未来是不是还有更紧密的组合拳支持同样值得期待。

  期待有一天,再次谈及上海的制造业,就如金融业之于陆家嘴,现代服务业之于前滩,电子信息业之于金桥一般,临港将重塑“上海智造”的崭新形象。(记者 黄婷)

上海临港“智造城”:三年投资1000亿

  东京与横滨的关系,或许可以看做未来上海市中心区与临港新城发展的模板:两个地区紧密关联,但在产业结构上又互相错位。

  上海陆域去往东南方向的尽头,有一块内邻杭州湾、外眺东海的所在,这就是临港。曾经,这里是沉寂的荒滩海涂,“潮来一片汪洋,潮退一片芦苇”是它的写照;现在,滴水湖如鱼目般嵌于其间,雄踞东海之滨的临港正力争成为上海制造的新名片。近日,证券时报记者走进临港,探访在优惠政策背景下,临港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快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临港地区由主城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区5个功能区域组成,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浦东国际航空港的区位优势,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功能区。根据上海市政府规划,到2020年,临港地区要基本建成高端制造要素高度集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效联动的“智造城”,基本建成宜业宜居、产城融合的滨海新城。

  临港管委会综合计划办主任汤文侃表示,东京与横滨的关系,或许可以看做未来上海市中心区与临港新城发展的模板:两个地区紧密关联,但在产业结构上又互相错位。在上海市对临港地区中长期规划中明确,保留将来临港进一步体制调整的空间。

  上海市在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制和实现特殊政策”(“双特”政策)的三十条细则于今年2月底公布,三年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也已初步排定,临港正致力于成为研发创新能力强、高端制造业集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区。

  政策高地 成本洼地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认为,临港地区的开发在上海市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从长远看,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空间。去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在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制和实行特殊政策的意见》。“双特”政策的出台,为临港加快集聚高端制造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强化产城融合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临港到底“特”在哪里?汤文侃坦言,若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政策的优惠性,临港的双特政策或许比不过一些地、县一级的开发区,但是处在上海这么一个寸土寸金的国际化大都市,临港双特政策在包括产业发展扶持、土地政策、体制机制、人才奖励等方面的巨大倾斜力度,可谓独此一家。

  为细化临港双特政策,临港管委会今年又制定了三十条实施细则,简称“临港三十条”。有评论认为,临港三十条初看朴实无华,实际上条条是干货。比如第一条关于建立每年10亿元的产业专项发展资金,这是由临港管委会安排的5亿元和上海市级财政补贴的5亿元组成。

  可别小看上海市级补贴的5亿元。要知道,上海市级每年的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是50亿元,而上海去年的工业产值在3.3万亿左右。临港地区以600亿工业产值、占上海市2%的体量,享受了高达10%的产业补贴额度。

  对于企业家来说,临港吸引他们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土地成本。发展产业,土地是绕不开的问题。临港由滩涂造成,土地成本比上海其他地方低很多,又少去动迁费用和农田占补费等各项费用,较低的土地成本,使临港打造“产业高地、成本洼地”成为可能。

  财税政策上,临港也享受“特别待遇”。据临港管委会组织人事办公室副主任虞尧介绍,在临港315平方公里产生的地方财政税收,除上缴国家和上海市的之外,区级财税全留给临港。同时,从2013年开始,上海市把市得税收的部分以2011年为基数,超出该基数,再返还一半给临港,使临港真正有了财权。

更多[钣金加工]新闻,请点击:http://www.dgqhjc.com

(来自http://www.dgqhjc.com 更新于2013-04-19)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